第381章 生死谏言(1/1)
莫翊依旧跪在地上,动也不动。他的身体微微颤抖着,似乎在极力克制着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。终于他缓缓抬起头来,与萧冼对视着。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决绝和坚定,猛地磕了一个头,这一磕异常用力,以至于他的额头与地面碰撞时发出了清脆而响亮的响声,在寂静的御书房内回荡。
磕完头后,莫翊并没有立刻起身,而是稍稍停顿了一下。让自己的情绪稍稍平复一些,然后缓缓抬起头,目光凝视着皇帝,莫翊终于开口说道:“陛下,臣望陛下能够暂且放下龙颜之怒,耐心地听臣把话说完。等臣说完之后,无论陛下如何处置臣,臣都绝无怨言。”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,仿佛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。
萧冼的脸色变得愈发凝重,仿佛被一层厚厚的乌云所笼罩。他紧紧地握着拳头,手背上的青筋都暴了起来,沉默了片刻。他心里很清楚,莫翊接下来要说的话,肯定是他极不愿意听到的。但是,面对如今楚国风雨飘摇、岌岌可危的状况,他又不能不听。
最终,萧冼重重地坐回到龙椅上,他的身体微微后仰,靠在椅背上,仿佛这样可以让他稍微缓解一下内心的压力。他深吸一口气,然后缓缓说道:“莫爱卿,有什么话你但说无妨。”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与期待。
莫翊并未起身,而是依旧双膝跪地,语气恳切地继续说道:“陛下啊,如今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,我们绝不能再用过去陈旧的眼光去看待夏国了。经过臣多方面深入细致的了解,发现如今夏国的少保陆肖,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夏国皇帝的乘龙快婿,而且是两位公主一同下嫁与他!他在夏国的地位如日中天,权势滔天,甚至已经超越了那三位皇子。朝堂上下,无人不对他敬畏有加。”
说到这里,莫翊稍稍停顿了一下,似乎是在整理思绪,让萧冼有时间消化这个惊人的信息。然后,他接着说道:“更为关键的是,此子从微末之时崛起,凭借着非凡的胆识与谋略,与草原一战,三把大火,烧死两位单于,活捉一位单于,一战成名,威震四方。之后,他更是亲手打造了甘州军,此军乃是夏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强军。自甘州军成立之日起,南征北战,历经无数沙场,到现在为止,还从未尝过败绩呢!他们所配备的武器,正是之前我们提到过的那种新式武器,威力极其巨大,在战场上无坚不摧,所到之处,敌军望风披靡。
而且,他们还有一种神奇的车辆,根本不需要马拉,只需要人来操作,就能跑得飞快,他们把这种车叫做汽车。这种汽车不仅能够不眠不休地长途奔袭,出其不意地打击敌军,而且还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,可以抵御弓箭等各种常规攻击,在战场上犹如移动的堡垒。”
莫翊越说越激动,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,仿佛在向萧冼描绘一幅可怕的战争画卷:“陛下,经过臣仔细的推演和分析,以我们楚国目前的实力,无论是武器装备,还是战术谋略,根本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与甘州军相抗衡!我们若贸然与之开战,恐怕……”他没有把话说完,但那未尽之意,却如同一块沉甸甸的石头,压在了萧冼的心头。
萧冼低头沉思着,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,似乎在思考着莫翊所说的话。过了一会儿,他缓缓抬起头,脸色阴沉地看着莫翊,声音低沉地问道:“那依爱卿所言,我们该如何办?”
莫翊紧紧咬着牙关,心中暗暗叫苦。他知道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会引起萧冼的愤怒,但他还是决定说出来。终于,他从牙缝中艰难地挤出一个字:“割地、赔款!”
这几个字如同惊雷一般在御书房中炸响,萧冼浑身猛地一颤,像是被人当头打了一棒。他瞪大了眼睛,满脸怒容地看着莫翊,猛地一拍桌子,鎏金龙纹案几上的青铜香炉应声翻倒,香灰如乌云般腾起。站起身来,怒喝道:“莫翊,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?我泱泱楚国,竟然要朕割地赔款,你不想要你的脑袋了吗?”身为楚国第七代帝王,他自幼受的教导是“王者当执干戈卫社稷”,如今却要亲手将祖宗基业拱手让人,这比剜去心头肉还要疼痛。
莫翊此时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,他毫不畏惧地抬头直视着萧冼那愤怒的目光,“陛下,我们之前派出的十五万军队,败得何其惨烈啊!”莫翊抬起头,目光穿过香灰氤氲,直视着龙椅上青筋暴起的帝王,“那不是将士无能,而是夏国的火器能在百步外洞穿铁甲,他们的战车一日可行三百里!”他的声音里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,“以楚国之力,即便倾全国之兵,不过是让更多儿郎曝尸荒野!”
萧冼此刻双眼瞪得浑圆,满脸怒容,额头上青筋暴起,嘴唇颤抖着,对着莫翊怒吼道:“你这是在妖言惑众,你这是在灭我楚国的威风!你……你……”他的手指直直地指着莫翊,似乎想要用这根手指将莫翊刺穿,但话到嘴边,却突然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,一时间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。
莫翊静静地跪在那里,他的脸上没有丝毫惧色,看着萧冼,缓缓说道:“陛下,一个短时间内将周围的国家都打了一个遍,而且全部取胜,陛下认为单以我们楚国的实力,能够单独阻挡住吗?”
萧冼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,他当然知道莫翊说的话是有道理的。然而,作为一向以大国自居的楚国皇帝,让他接受割地赔款这样的屈辱条件,他实在是难以接受。
沉默持续了很长时间,萧冼心中犹豫不决,反复权衡利弊。尽管莫翊的话语听起来有些道理,但他深知其中的风险和后果。如果他真的按照莫翊所说的去做,不仅朝堂上的群臣们绝对不会同意,就连楚国的百姓们也会群起而反对。可是如果要是败了呢?楚国难道就在自己的手中灭亡吗?到那时,他将如何面对自己的列祖列宗呢?他的内心仿佛有两个小人在不停地争吵,一个告诉他要以大局为重,另一个却让他无论如何也不能低头。
御书房的烛火在穿堂风中明灭不定,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。莫翊一直静静地跪在地上,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坐在龙椅上的萧冼。他注意到萧冼的脸色在不断地变化,时而阴沉,时而犹豫,时而又显得有些痛苦。莫翊明白,这位陛下此刻正在内心深处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。这个时候,多说无益。他只能默默地等待着萧冼做出最终的决定,无论这个决定是怎样的,他都只能接受。
萧冼沉默片刻,终于开口道:“莫翊,你先回去吧,容朕再仔细斟酌一番。”莫翊闻言,心中虽有万般无奈,但也不敢多言,只得恭敬地磕了一个头,然后缓缓站起身来。由于长时间跪地,他的双腿早已麻木不堪,每走一步都显得有些艰难。
莫翊强忍着双腿的不适,一步一步地走出了御书房。他的背影在烛光的映照下显得有些落寞,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一个人。而御书房内的烛火却依旧明亮,似乎在见证着这一夜的漫长与煎熬。
次日清晨,朝会继续就夏国入侵一事展开讨论。与昨日不同的是,今日的朝堂之上气氛异常热烈,群臣们纷纷慷慨激昂地发表自己的意见。大多数人都主张立刻派遣大军前去抵御夏国军队,以彰显国家的威严和实力。
面对群臣的激昂情绪,莫翊这次却选择了沉默。他静静地站在朝堂之上,听着众人的议论,心中却在默默的摇着头。然而,在这一片群情激奋的氛围中,他的沉默显得有些格格不入。
最终,萧冼在众人的呼声中当朝下旨,任命大将毕云舟统率二十万大军,前往边境抵御夏军。这道旨意一经颁布,朝堂上顿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,众人都对毕云舟充满了信心,相信他一定能够击退夏国的入侵。
毕云舟此时可谓是意气风发,他的心中充满了自信和喜悦。当听到宣旨官的声音时,他迅速出列。跪倒在地高声喊道:“臣,接旨!”声音洪亮,响彻整个大殿,仿佛要让所有人都听到他的决心和忠诚。
毕云舟双手恭敬地接过圣旨,缓缓转过身来,目光落在了莫翊身上。发现莫翊的脸上竟然没有丝毫的波澜,他的眼神平静如水,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。毕云舟冷哼一声,对莫翊的冷漠感到有些不满。毕云舟迈着大步,在一众大臣的簇拥下,昂首阔步地走出了大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