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 船队(1/1)
既然老国王主动说要送他一些玉米,张恪便暂且放下玉米的事儿来,免得表现得太急切了,让对方起疑心。淡定的坐下来,与对方一起吃东西。虽然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名贵海鲜,不过,最近以来,这玩意儿吃得太多了,张恪还真有点儿腻味了。于是,他便拿起一根玉米,直接捧着啃起来,还别说,又香又甜的,是记忆中的那个味道。倒是老国王见他这么自然地吃起玉米,看着竟然不像是第一次吃的样子,不由得有些奇怪:莫非这个年轻的人朝官员以前吃过金豆子?可是据他从汪大渊等人处了解到的信息,人朝并没有这种农作物的,当年他们一开始时,连怎么吃它,都是他亲自教的了。
当红鸦将老国王的疑惑,向张恪询问时,张恪为免对方起疑,便道:“许多年前,家里曾经从一个海商那里买过一些,因为这东西颜色金灿灿的,透着稀罕劲儿,所以我印象很深。”
众人闻言,倒是不疑有它。这东西在海外之地倒是不乏有人种植,若是有海商曾经将其带回人朝,倒是说的过去的。虽然,比起其它的东西,这玩意儿的贸易价值不高,很少有人出一次海,会带这个回去的。但毕竟算得上是个稀罕物,它金灿灿的样子也算夺人眼球,因此张恪的说辞倒是不无可能的。不过,这左右不过是件小事情,众人便随即略过这事儿不提。在场的人中,除了张恪,其实没有人会太在意玉米的事情。因为人们很容易就会忽略掉身边那些普通而又常见的事物。但张恪是知道,一种高产作物的存在,对于国家和百姓的意义的。民以食为天,这句话无论到了什么时代,那都是真香定律。在另一个时空,当玉米被引进中国后,尽管它并不能改变水稻和小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,但作为一种易种,易储的粗粮,他却在一些荒年里,成为了救命粮。而在清朝人口爆增的过程中,玉米及蕃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及广泛种植也起了非常大的助推作用。可以说,玉米的出现,深刻的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面貌,说它改变了历史,也不为过。
吃过饭,就已经入夜了。今日倒是不适合再举行谈判了,经双方商定,决定明日再开始正式商谈。国王吩咐红石红鸦好好招待张恪等人后,便自行离开了。此后,张恪决定晚上重新回到自己的船上去住。毕竟是在别人的地盘上,该有的小心谨慎还是不能放松下来的,因而当红石邀请张恪晚间住在岛上时,张恪最终还是礼貌的拒绝了。红石自然也明白对方的顾虑,因而倒也不多劝。不过,目前双方的关系虽然还谈不上亲密,但也算是气氛友好的,所以,红民人对于张恪及他们那艘船上的人并没有提出什么行动上的限制。但为了表示尊重,张恪他们并没有四处乱逛,只是偶尔下船在码头周边走一走,避免产生误会。
临上船前,张恪看着汪波,想了想后,笑道:“汪先生,有没有时间,大家聊一聊呢?”
汪波闻言,倒是正中下怀的,只是……。红石见状,却是主动道:“在下还有些事,就先告辞了,咱们明日见。”说完和红鸦一起施了个礼,便转身离开了。
张恪和汪波相视一笑,张恪吩咐其他人先回船上去,他自己则和汪波慢慢的走在海边的沙滩上,边走边交谈。之所以,没有回船上去,也是做给红民人看的,免得让人觉得他们在干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。
“汪先生,故乡还有什么亲人吗?”
“先父有一些堂兄弟,具体现在如何,就不太清楚了。先母那一边,也应该有些人,不过她过逝的早,之后联系不多,具体的情况,我也不太知道。”
“嗯。对于朝廷的招降,你或者你们这些来自于大陆的人是怎儿看的?”
“不瞒张大人,二十多年了,当初出发时的三千多人变成了现今不到一千人,剩下来的这些人当中大部分还都与红民国联姻并有了孩子。当初他们还都是年轻人,如今却都已经年近半百,这其中也包括了我。对于是否回到大陆去,不说其他人,就说我自己,也是感觉很困扰的。”
“可以理解,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啊。在这里,我先跟你表个态,也请你代为向他们转达一下:对于你们是否回到大陆上,朝廷是采取开放的态度的,也就是说你们完全可以自由选择。若愿意回去,朝廷会想办法妥善安排;若是想要继续留在这里生活,我们也会予以尊重。”
“如此,自然最好。”
“只是,毕竟红民国劫掠和扣押了我朝百姓的船和人,冒犯了朝廷的威严,这件事情还是要有一个解决的方式的,否则朝廷只怕是下不来台。另外,他们如今要在这里定居,也必须理顺一下双方的关系,这样也好确定一下往后彼此相处的方式,总不可能就这样一直敌友不分的相处下去的,您说是不是?”
“张大人所言极是。对于朝廷的主张,依我看,红民国国王应该是倾向于接受的。在我看来,他也不想与人朝或者那些海民起冲突的。大人不知道,那场火山爆发,让他现如今变得极为的惜命。只不过,他们之中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,不怎么愿意接受这个安排的。”
“哦?汪先生可知,他们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吗?”
“大概能猜到一些。例如:怕投诚后,会受到朝廷的掣肘,他们毕竟自由自在惯了;另外,对于要去京城向皇帝请罪,他们对此是有点抗拒和害怕的,包括国王;再者,对于朝廷要求归还全部海船的事情,他们是不怎么愿意的;最后,当然也有一些人,仗着他们能够驭使海兽的特殊能力,不怎么把人朝放在眼里。我还听说,他们为此还偷偷的去过人朝沿岸侦查过。”
听到这儿,张恪便想起了当初在“望海楼”所看到的那个站在鲸鱼背上的人,想来那便是去人朝侦查的红民人呢。思索了一会儿后,张恪严肃道:“朝廷是无意与红民人起冲突,但这不能被当作朝廷的软弱可欺。归还海船,入京认错,投诚成为人朝百姓,并遵守人朝律法,这些是朝廷的底线。至于其他的,都是可以商谈的。关于这一点,我希望汪先生可以帮我清楚的转达给他们。”
“汪某明白,也愿意尽力的去促成此事。请大人放心。”
张恪闻言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,以示赞赏。随后,张恪将一直疑惑不解的一个问题抛出:“对了,当初令尊是如何秘密建造出这么多艘海船的。这么大的一支船队,官方竟然没有任何记录,实在令本官百思不得其解。”
汪波闻言笑道:“这些船,并不是在大陆上建造的,而是在一座海岛上建造的。朝廷对于海外之事不甚关心,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记录留下来了。”
原来,当初做着木料生意的汪大渊,知道海外有一座岛上有大量优质的木料,便去清江船厂订购了一艘海船,打算将那些木料运回大陆售卖,没想到却由于那木料过于坚硬不便加工,价格也不便宜,最终滞销了。为了解决那些木料,汪大渊干脆自己四处去找了些造船工匠,在一个海岛上自己造起船了。还别说,那些木料造的船还真的是好,许多海商闻讯纷纷过来求购。汪大渊无心插柳,反倒成了造船厂的船东。只是人朝始终抱着与外海隔绝的政策不放,这些船造好后,却总要有个去处的。于是,在汪大渊的主导下,海商们联合起来,走向外海,寻求贸易。没想到,每一次的出海都是满载而归,所赚取的财富极为惊人,这个时候,海商们的心态也开始变了。他们一方面继续瞒着朝廷出海贸易,一方面又继续扩大船队,大胆的向大海的更深处而去,直到遇上了红民国,这支船队的远洋行动才戛然而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