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章 巡视店铺(1/1)
第四天邓庄下雨,护卫选拔停赛一天。
邓晨闲得无聊,找来管家邓云,问问邓庄生意如何。了解到新野县城有十个铺子,遍布县城四个方向。经营尚可。听后,邓晨决定亲自去县城实际看看这些铺子的情况。他叫来了邓财备车,拉上邓云和邓沙,一行四人,在雨天开始了巡铺之旅。
第一个是杂货铺,叫“晨曦阁”,位于县城东门繁华街道,临近市场。货架上摆满了来自邓庄的土特产、日用品、茶叶等。顾客们雨中排着长队,争相购买邓庄的土特产。一位老顾客拿着一把雨伞,兴奋地跟邓晨说:“小伙子,你也买土特产吗,跟你说这家土特产真是越来越好吃了,我每天都来买一些回家。”听到这样的夸奖,邓晨心里乐开了花,对邓云说:“看来你的管理还是有成效的,继续保持。”。问了几个顾客,反响都还不错。邓晨很满意。
随后进入挨着的“品香”茶舍。茶舍内部古色古香,设有多个雅间,墙上挂着书法作品。主营商品是茶叶、茶点等。生意还比较稳定,茶客络绎不绝。邓晨进入大厅,邓晨他们看到了一场精彩的茶艺表演。茶艺师手法熟练,煮出的茶水香气四溢。一位茶客品尝过后,赞叹不已:“这茶艺,真是让人陶醉。”邓晨笑着点头,心想这茶艺表演古已有之,茶文化真是源远流长。茶舍的经营也不错。
随后来到了位于县城南门的盐铺,店铺内部比较简洁,盐罐、盐袋等物品整齐摆放。罐装的是细盐,较贵;袋装的是大粒盐,比较便宜,普通百姓首选。人声鼎沸,门庭若市。邓晨问邓云:“我们的盐为什么这么受欢迎?”邓云回答:“少主,我们的盐质量好,价格公道,百姓自然喜欢。”邓晨点头,对盐铺的经营更有信心。
离盐铺不远是“织梦”绸缎铺。店铺内摆满了各种绸缎、绣品,看惯了这新朝的铺子,忽然觉得这里光彩夺目。主营商品是绸缎、绣品、各种布匹等。在铺子里,邓晨看到一幅美丽的绣品。他忍不住赞叹:“这绣工,真是精湛。”掌柜的听到夸奖,自豪地说:“这是我们邓庄的绣品,技艺独特。”邓晨心想,这样的铺子一定要好好发展。又问了问顾客,对绸缎的质量和花色非常满意。
转悠到了城西,进了“草堂”,这可不是唐朝杜甫他们家哦,这是邓晨他们家的药铺,靠近居民区。店铺内摆放着各种草药、非草本类药材等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。邓晨看到顾客们纷纷前来买药。他问邓云:“这药铺的生意怎么样?”邓云回答:“少主,这药铺靠近居民区,药材质量好分量足,口碑很好,生意稳定。”邓晨点头,对药铺的经营感到满意。
接着没走多远,是另一个盐铺,靠近市场。与上一家盐铺差不多,但是门可罗雀。邓晨就问掌柜的:“这是怎么回事啊?怎么没什么人气啊,挨着居民区咋还没顾客吗,是定的价格高吗”。邓晨有点着急。
掌柜的看是少主,这可有了主心骨了,于是回道:“少主,王铈店铺竞争不过咱们,就找来了几个地痞流氓,站在门口恐吓顾客,破坏盐铺的生意!”。
邓晨一听心里不由腹黑:嘿,我类乖乖,王铈这个阴险小人,下三滥坯子,还美其名曰君子斗文不斗武,狗屁,就没有比你更无耻的。
邓晨压下心中情绪,经过一番了解原来是这样:王莽新朝恢复盐铁专卖,在新野县只有王邓两家盐铺,王家抬高盐价,老百姓嫌贵都前往邓家盐铺买盐。一家门庭若市,另一家门可罗雀。于是王铈就想办法找邓家盐铺的麻烦。先是派手下到邓家的盐铺去恐吓,要求两家统一盐价。邓家铺子谨遵都尉大人教诲,坚持平价卖盐让利于百姓。不愿意屈服于王铈的压力,坚定地拒绝了他们的要求。王铈看到恐吓无效,于是决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。王铈开始大量吃进邓家盐铺的低价盐,囤积起来高价销售。邓家盐铺发现后报给管家邓云,邓云决定每人每天限购1斤(汉代1斤=250克),以防止盐的价格被炒高。这引起了王铈的更加不满,他决定找机会彻底打败邓家盐铺。刚刚王家找来了几个地痞流氓,打算破坏邓家盐铺生意。他们刚刚邓家盐铺前闹事,恐吓顾客,导致盐铺的生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。邓晨到来之前,地痞们刚刚溜走。
邓晨心想,王铈这个心胸狭窄、手段狡猾的小人,居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。小爷我记下了,等诗会结束之后一并收拾你。
离开盐铺,邓晨来到位于县城北门,靠近农田的邓氏粮铺。店铺内部堆满了各种粮食,麦、稻、黍、菽、稷等品种齐全。因靠近农田,货源充足,生意兴隆。
接着邓晨来到了县城中心,繁华的商业街有邓氏三家铺子。一家经营布匹的,生意不错,客流量大;一家豆腐坊,店铺内部简单朴实,豆腐、豆花和豆浆等食品摆放整齐;还有一家宿舍(就是客栈)和酒舍,这两个铺子场地大,干净整洁,因地处繁华地段,客源充足,生意兴隆。
邓晨挨个进去找掌柜了聊了聊,又找账房要了账本看了看。发现他们的账本却都是流水账,这种记录方式并不科学,没有汇总,缺少明细,容易造假账,而且查账很难发现造假。于是,邓晨决定推广现代会计报表,以提高账务管理的准确性。
尽管在与王铈家的竞争中遇到了一些麻烦,但是邓晨并不气馁。他相信,只要自己新产品问世,一定能战胜竞争对手,取得巨大的成功,关键是铺子不够啊。
于是邓晨跟管家邓云交代:“在城中心客流大的地方多盘几家铺子,不管什么铺子都可以,我有用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