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82章 陶埙(1/2)
胡刚分到两个粉彩图案转心瓶,他自己当然画不了,刘芳芳一个人花了大半个月才全部画完。
最开始的时候胡刚是打算跟曾凡合作一批转心瓶,然后拿到夜市卖高价的,就算卖不出去,也能招徕顾客,不过见到成品后,他改变主意,决定自己收藏,暂时不打算卖了,当然也拒绝了严蕊的收购。
曾凡把全套制作工艺送给了胡刚,他知道自己做不了,同意分享给严蕊的公司,以后如果能制作出来,收益分给他三成,也算皆大欢喜。
做完转心瓶后,在工艺技巧方面,曾凡觉得差不多做到纯手工的极限了,没必要继续提高,他当然不会一直闲着,开始琢磨其他的东西。
几个转心瓶用到的曲子都算是原创,除了罗婷自己创作的那首,其他几个瓶子用到的都不算完整的乐曲,更像可以反复循环的旋律片段,用在转心瓶上面,刚好适合循环播放,每一遍似乎都有所不同,让人百听不厌。
曾凡对凭空多出来的音乐技能很好奇,想深入的开发一下,于是把心思转移到这方面。
早先四羊方尊的十个不同音阶巧合的成分很大,曾凡也不确定这种巧合是不是真的巧合,不过转心瓶的旋律都是他有意而为,效果出乎意料的好,专业出身的罗婷更是对他崇拜的不得了,一口一个老师叫的发自内心。
转心瓶主要借气柱发声,音色融合了陶笛,陶埙等吹奏乐器的大部分特征,声音的音域范围并不是很广,以中低音为主,听上去的感觉却更能触动人心。
曾凡知道不单纯是曲子的效果,也和发音乐器有关,拿到罗婷送他的几个不同形状的陶埙和陶笛后,一直在尝试做出一种新的乐器,希望能演奏出他想要的效果。
转心瓶内置的曲子在别人听来已经很神奇了,可是曾凡仍然不太满意,距离他想要的效果还差些味道。
他按照不同音律做出几批陶制乐器,在别人看来吹奏效果都很不错了,可是他感觉仍然有所欠缺,不合他的心意。
陶制乐器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出土,算是人类最古老的乐器之一,形状和吹奏方式也各有不同,到了近代才逐渐区分陶笛和陶埙。
陶埙是国内特有乐器,主要是梨形或者卵形,最早只有吹孔,后来开发出单孔、两孔、三孔、五孔等多个音孔,直到春秋时期,发展到六孔,形制才基本确定下来。
陶埙在新石器时代多处遗址都有出土,其音色古朴、醇厚、浑圆,既能独奏又能同其它古乐器合奏,一直是历代宫廷的雅乐之一。
到了现代,人们又开发出八孔,十孔等形制,音域更加宽广,不过陶埙音色低沉,过于厚重,不太适合现代乐曲伴奏,加上入门难度比较高,事实上已经沦为小众乐器。
现代的陶笛公认起源于意大利,也叫奥卡利那笛,主要形制为手枪形或者潜水艇形,十个或者十二个音孔,虽然也是泥土烧制,却多了一个哨口,可以含在嘴里吹奏,音色从清亮到厚重,可以覆盖多个音域,新手入门更容易,演奏比较便捷,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,广泛流传于全世界。
相比其他的管弦类制式乐器,现代陶笛仍然比较小众,但是独特的音色也是其他乐器不能取代的,仍然有许多人喜欢。
在曾凡看来,陶笛和陶埙没有本质上的不同,都是黏土为主要原料烧制的陶器,区别的只是外形和吹奏方式的差异。
从实用角度来说,陶笛更加适合音乐演奏,音域更宽,节奏可快可慢,有很大的灵活度。
曾凡多次测试后发现,他想要的那种感觉,音色古朴厚重的陶埙更容易达到。
他想要的感觉,不单纯来自乐器本身的震动,而是和构成乐器本身的微观粒子共振频率有关系。
在本源时空,他研究引力的时候,也是从原子的振动频率开始,乐器带给他的感觉好像也和原子的振动频率有关系,但是又不完全一样。
那时候曾凡是运用感应能力调控原子的振动频率,是一种偏向机械式的控制,而现在埙声带来的感觉更加和谐,不需要刻意的运用感应能力,自然而然就能达到类似于共振的效果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