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他小说 > 三国第一狠人 > 第449章 定辽东实力大增

第449章 定辽东实力大增(1/2)

目录

在公孙度和公孙康一家子准备着投降的时候,陆玄带着骑兵进入襄平县境内。

陆玄带来襄平县的人,主要是张辽的三千骑兵,以及赵云率领的三百多骑兵,没有其他的兵力。即便只有三千多人的兵力,陆玄也不惧。

他的身边,聚集了关羽、张辽和甘宁,再加上赵云和许褚,完全是全明星阵容。

公孙度有任何想法,都是送死。

陆玄在襄平县境内赶路,也在观察地方的情况。陆玄见到的百姓,安居乐业,虽然地方不够繁华,至少没有贼匪,能过上安稳的生活。

乱世中,这就是最大的恩赐。

陆玄对公孙度颇为赞许。

公孙瓒立足辽东,手段颇为狠辣,可不得不承认,公孙度治理地方的能力不差。辽东相比于辽西郡、右北平等地,人口增加许多,地方安定,少有贼匪出没。

这是公孙度的能力。

公孙度的确有野心,可是他在辽东招贤纳士,安抚流民,设立学堂教化百姓,这都是不可抹杀的功绩。有公孙度的施政,在汉末大乱的时候,辽东才成了许多汉人避难的所在。

“报!”

就在此时,一名士兵飞奔赶来,到了陆玄的王驾前方,高声道:“大王,前方官道上有一个名叫田豫的人拦路,说来投奔大王的。”

陆玄脸上露出笑容。

田豫!

这是一个人才,在三国历史上也留下了一笔。

田豫不到二十岁就投奔公孙瓒,当时刘备也在公孙瓒的麾下,公孙瓒把田豫扔给刘备,让田豫跟着刘备做事。刘备去了徐州,得到陶谦举荐担任豫州刺史,要驻守小沛给陶谦当小弟。

田豫认为徐州四战之地,刘备留在徐州没什么机会,加上刘备切断了和公孙瓒的联系,所以田豫找了个母亲年迈的理由,离开刘备回到公孙瓒的麾下,担任了县令。

后来袁绍覆灭,曹操一统北方,田豫得到曹操的器重,历任颖阴县令、弋阳太守,再转任北方镇守北疆,征讨乌桓,击败鲜卑,立下赫赫功勋,加官振威将军,领并州刺史、使持节。

田豫活到了八十二岁,寿终正寝。

实际上,不论是田畴,亦或是田豫,都有能力,都得到重用。因为田畴壮年病逝,田豫活了八十多岁,最终还得到长乐亭侯的爵位。

寿数,也是一个人命数的关键。

陆玄吩咐道:“把人带过来。”

贾诩看到陆玄的神色,忽然问道:“大王知道田豫吗?”

陆玄回答道:“略有耳闻,田豫的能力也不差。说起来,这个田豫,曾经还追随过刘备。”

陆玄看向跟在身后的关羽,笑道:“云长,对田豫还有印象吗?”

关羽恭敬说道:“大王,田豫的确有能力,很有主见,只是分开多年,没什么印象了。”

陆玄点头,没有多说刘备和田豫的事,微笑道:“我之前一直想着,公孙度归顺后,该怎么安排辽东太守的人选,因为辽东太守很关键。现在,有了人选。”

贾诩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,眼神有些幽深,他一直跟在陆玄身边,而且顾雍又不在,也没有情报。

偏偏,自家大王就知道。

大王对人才的了解,让他一而再再而三的震惊。

不一会儿,田豫来到陆玄的身边,行礼道:“在下田豫,拜见吴王。”

陆玄微笑道:“所为何来?”

田豫有些许的紧张,迅速说道:“吴王是当世英雄,在下早有耳闻,更恨不得为吴王效力。如今吴王带兵北上幽州,诛蹋顿,灭乌桓,在下得到吴王的消息,特地来投奔。”

陆玄没有立刻回答,说道:“田豫,本王兵临襄平县,你认为公孙度父子会投降吗?”

“肯定会投降。”

田豫很笃定的回答。

陆玄问道:“理由呢?”

田豫自信道:“第一,吴王纵横无敌,天下莫能当,仅是吴王的名号,就足以震慑公孙度。第二,公孙度虽然狠辣,却善于权衡利弊,而且他行事谨慎。”

“公孙度越聪明,就越清楚吴王强不可敌。如果公孙度是莽撞的人,或许会选择直接拼命。然而,他不是这样的人,就不敢一战。”

“第三,辽东境内多数是汉家百姓,这些地方的百姓和士人,人心向汉。吴王是大汉朝敕封,民心所向。所以,公孙度必定归降。”

陆玄轻笑道:“说得好。”

他话锋一转,吩咐道:“如今你归顺本王,那就随本王去见公孙度,做一个本王的特使吧。”

“臣遵命。”

田豫高声回答。

陆玄摆手道:“走吧。”

田豫跟了上去,一行人继续朝襄平县去。当陆玄率领的大军,抵达襄平县城外,还没有驻扎,也没有派人去喊话,公孙度就亲自带着儿子,以及阳仪、柳毅等文武官员出来迎接了。

公孙度的军队,也全部出城列阵,士兵不穿甲胄不拿武器,就是来投降的。

公孙度身穿一身素服,一副请罪的模样。他不想扔掉辽东的基业,然而陆玄的实力强,公孙度没有办法。公孙度走到了陆玄的前方,捧着印绶跪下来,高声道:“辽东太守公孙度,拜见吴王,请吴王接纳。”

陆玄一招手,田豫上前接过了印绶。

陆玄面带笑容,吩咐道:“公孙太守,起来吧。”

“谢吴王。”

公孙度站起身,恭敬站着。

陆玄朝身边的张辽点了点头,张辽带着军队去接管公孙度的军队,又掌握襄平县的县城。等张辽拿下县城的掌控权,陆玄才下令入城。

即便如此,陆玄没有去辽东侯府,直接在城内扎营。

中军大帐内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